道教信仰 - 神仙信仰
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道教 > 道教信仰
道教人生价值观的普度特征——无量度人
来源:温州市鹿城区道教协会 关键词:道教信仰 / 神仙信仰 时间:2023/4/2 1:34:58

      一般人往往误以为道教人生价值观是只求解脱个人一已生命的“自了汉”。实际上,道教《度人经》明确提出了“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思想。如果借鉴佛教区分小乘、大乘的做法,我们可以说道教历史上也有从小乘向大乘的发展过程。早期道教讲个体的修仙了道,以证个人生命之不死,没有普救众生的思想。东晋著名道教者葛洪虽然反对道士躲入深山老林独自修道,主张救世,但那是要调和儒道矛盾,使道教的个体修仙不悖于儒家的家族主义伦理观,不脱离宗法社会讲群体的现实需要,以便更顺当地完成个体修仙的追求。当然葛洪这种入世救世的主张,无疑对道教中的隐修道士给予很大冲击,而以葛洪在道教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来说,足以影响后世道教的发展倾向,使之具有一种较强的入世精神,关心社会人生。葛洪之后,道教灵宝派明确宣传“济世度人”的思想,其代表作即取名《灵宝度人经》,称有“度人不死之神”,“无量度人”。所谓“无量度人”,就是《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姻缘经》中葛玄所讲的“救度国土民人”、“度诸苦厄”、“拯救危机”。这种首先解度他人生命,然后在度救一己生命的高风亮节,就是大乘道教的宗旨所在。而小乘道教则是葛玄所批评的“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人得道”,亦即只顾自家生命的成仙了道,没有想到要解救全人类。大乘道教把解救人类生命乃至一切生命放在第一位,自己也获得了最高的拯救,飞升为“天仙”;小乘道教只顾自己了生死,结果反而只能得到较低层次的拯救,仅仅成为“地仙”。
      不少道经表达了立功济人、无量度人的大乘道教精神。杜光庭《东院司徒冀公醮天罗词》:“大道好生,垂法济人,有感斯应。”又其《田崇谦卢昭又受六甲箓词》:“寿年增益,济人佐国,宏道宣经。”“好生”与“济人”,这是大乘道教的最基本要求。只修一己身体的长生不死,是丝毫不“足贵”的,只有“济度一切”,“功及于物”,使之不死,这样的长生,才是最可宝贵,“乃可为重”。独守山林的小乘道教,毫无忠孝仁义之功德,不仅说不上救人,连自己生命都拯救不了,“永与道隔”。大乘道教以救世为急,以开度天人万为先,功圆果满,水到渠成,得道登仙。《赤松子章历》卷三《天旱章》发誓:“不散道德,助国扶命,拯拔一切,救物为先。”《宗玄先生玄钢论·明取舍章第三十二》指出:“济物功未备,登仙之路犹远。”《道法心传·功行为先》以诗歌言志:“行法做神仙,功行要为先。济民并救苦,白日可升天。”《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化妙诀》称大乘溥济以教化众生为急:“欲成大乘,大乘以溥济为先,溥济以开化为急,急救众生,守一存三行五无懈,必究大乘。”
      《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说:“夫道者,谓道路也;经者,谓径路也;行者;谓行步也;德者,谓为善之功德也;法者,谓有成道经可修读而得道也,谓有成道路之径可随而行之。夫有德之人念施行诸善行者,谓举足从径行,乃得大道。此欲贤者,因经法思念十善,施行功德,功德已行,为得道。譬如举足,因成之径,行步以前,当得大道。”这套修行法,旨意仍是要人建立功德,切忌坐而论道,“守道”而不行动。太上老君作《道经》,指明修炼登仙的大路,但仅仅有路是不够的,还需要去行走,故又作《德劲》,德即是“为善之功德”,必须践行功德,得道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诸真内丹集要》卷下指点修行人:“至如飞升尸解二者,又须功圆行满,代天行化,有济物利人之劳,方可至也。若无功行,但可延年益寿,亦不能为仙也。”没有济物利人之劳,无功无德,只可延年益寿,不能成为神仙。
      入门修道志向要大,大志方得大乘,大根大器的大乘是“普度为怀”,而非“独善其身”。这些就是大乘道教讲求的济度精神。大乘道教“度人为先”、“无量度人”以及“先人后己”从而成仙的精神境界,既是利他主义的,但实际上最终还是利己的,因为其最高最终的目标仍然是为了“己身”成为“天仙”。这正是大乘道教的精神:利他又利己,度人终度己。在大乘道教看来,那种自家生命自家了的自了汉,只能成为品味低下的“地仙”而已。
      所谓“道士”指什么?《太平御览》卷六六六引《太霄经》称:“人行大道,谓之道士。又云:从道为事,故称也。”行大道者,以道为事之人叫道士。《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一《太上出家经训》说:“道士者,谓行住坐卧,举念运心,惟道是修,惟德是务,持斋礼拜,诵经烧香,奉戒修身,然(燃)灯忏悔,布施愿念,讲说大乘,教导众生,发大道心,造诸功德,普为一切,后己先人,不杂尘劳,惟行道业。”又卷一引《太真科》称:“道士修习经业,以五千文为先,讲说通解,度人济己,开化无穷,此为大乘之人。”作为道士,必须成为具有“度人济己,开化无穷”精神的“大乘之人”,而且要把这种“造诸功德,普为一切”的大乘之道广为宣讲,教化普度众生,从而获得“天上地下,六道四死”的敬仰。一切行为,惟道是修、惟德是务、惟行道业、从道为事的有道之士,通过积极发扬自我能动性,肩负拯救他人与自身生命的重任,“道士”的人生绝不是“自了汉”的人生。

【上一条】没有了【下一条】·武术
电话:0577-88551819  传真:0577-56802358  Email:wzdjxh@126.com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西山东路383号2楼
Copyright 温州市鹿城区道教协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浙(2022)00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