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环保 - 道教与环保
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道教 > 道教与环保
道教的人生追求与环境保护(三)
来源:温州市鹿城区道教协会 关键词:道教与环保 / 道教与环保 时间:2023/4/2 1:34:58

      在道教的人生追求与环境保护我们主要从生活境界、生命修养和生活富足三个方面的生活境界和生命修养方面试作分析和说明,而本文将从道教人生追求的生活富足方面试作分析和说明。 
     “万物俱生”:生活富足的评判标准
     生活富足是社会、人生的一种普遍追求,但在什么是富,如何才能富的问题上,中国最早的两位思想家道祖老子和儒圣孔子的看法却不尽一致。关于怎样才是富,孔子没有明说,但从《论语》中孔子所说的“季氏之富”和“颜子之贫”的情况看,应是就财富的多少而言的,是有财者富。关于如何富民,孔子主张“富之”, (子路)即为政者要积极引导百姓,使百姓致富。因为需要引导、教导,所以为政者要“先之劳之”,(子路)即劳于百姓之前,以身作则,勤政无倦。既然百姓之富皆为上者使之,假如为政者不能或不愿“富之”,那么百姓也无从得富,此之谓“富贵在天”。(颜渊)
       老子对怎样是富的问题有明确回答:“知足者富”。 (第33章)又说“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44章)就是知道适可而止地克制自己的欲望,适可而止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因为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知道适度的满足就是富。对于如何能富的问题,老子也明确指出:“我无事而民自富”。(第57章)意思是在上者不要做扰民之事,保持清静无为,百姓自然能富、自己会富。因为是知足就富、自己会富,富之标准也未必就是财富多,所以即使在上者“有事”,在下者也未必不富,至少可以转到精神上去寻求一种知足之“富”。庄子《南华经》提倡的“逍遥游”就是承接老子之富为人们开出的一条可行之路。
       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老子并不注重占有多少财富,注重的是不能违背人性之自然,是对自然的服从和保护。后来的道教正是从此出发,进一步提出了不能违背物性之自然的“万物自足”的富裕观,表达了对环境和物种加以保护的思想。《太平经•分别贫富法》曰:“天下何者称富足 ?何者称贫也?……富之为言者,乃毕备也。天以凡物悉生出为富足,故上皇气出,万二千物具生出,名为富足。中皇物小减,不能备足万二千物,故为小贫。下皇物复少于中皇,为大贫。……今民间时相谓为富家,何等也?是者但俗人妄语耳。富之为言者,乃悉备足也。一事不具,辄为不足也。”
       这就是道教的富足观,认为评判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生活富足的最大标准就是“万物俱生”,也就是说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尤其是自然界的各种生命形态皆生长兴旺,一派繁荣。自然界的物种资源越多,就越富足;反之,物种不足者为小贫,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了许多珍稀、灭绝的物种则为大贫。人类社会的贫富与自然界中各种生命形态的兴旺与否、与自然资源的多少与否休戚相关。而世俗社会往往以一时占有财富之多少来划分贫富的观点,实在是一种“妄语”。这一见解显示了道教思想家对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和物种保护之关系的理性观察和深刻见解。在他们看来,天地犹如人之父母,为人生之根本,万物与人类是共存共荣的同一个生命体,所以只有自然界中各种生命形态的俱生俱长,才会有社会生活的真正富足。
       怎样才能保护好自然环境,实现万物俱生呢 ?《太平经》又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和戒条,诸如不烧山破石、不污秽江河、不杀害生灵等等。其中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力行真道”,即如道祖老子所说的,尊崇、效法万物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本性,依自然而行;这种行道,是要努力实行的,因为它包含有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包含有对世俗各种贪欲、妄行的克服和纠正。这一思想也是当今一切有识之士和世界上有关环境和发展组织一再倡导的共同思想。为了不使经济的继续发展受到损害,当今我国又一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注重“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且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合谐发展”,可谓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因此,为能实现这一目标,反思中国传统道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中深邃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智慧,是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作用的。

【上一条】没有了【下一条】·武术
电话:0577-88551819  传真:0577-56802358  Email:wzdjxh@126.com 地址:浙江省温州市西山东路383号2楼
Copyright 温州市鹿城区道教协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浙(2022)00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