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温州市鹿城区道教协会 | 关键词:道教养生 / 道教养生方法初探 | 时间:2023/4/2 1:34:58 |
道德与人生
呼道:者,阴阳之气也,(太上老君开天经)说:天地未分之时,浩浩荡荡,无形无象,犹处空玄之中,(混沌初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若言有,不见其形。若言无,万物从此而生。天生甘露、风、雨、雷、电,地生山泽。川河、海洋、清泉、生养万物。生生息息,周而复始。天地之道,永不息灭。
道有天道、地道、人道。
天道:天道者(天文历法)曰:有黄道与赤道。是太阴、太阳运行之道,有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星也,于至七正。又有计都、罗候、紫气、月孛、如此四余、九星、十一曜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分度,二十八宿,分守位于四方:
东方曰:苍龙七宿、春天司令也。南方曰:朱雀七宿,夏天司令也。西方曰:白虎七宿、秋天司令也。北方曰:玄武七宿、冬天司令。中有(紫微、太微、天市、南斗、北斗)诸星此于三垣帝座星宿也。
每颗星宿、有大有小,宫度大小不同,太阳一年行一周天,太阴一月行一周,木星十二年行一周,火星二年行一周,土星二十九年行一周,金星一年行一周,水星一年行一周,紫氣二十八年行一周,月孛九年行一周,罗喉十八年行一周,计都十八年行一周,此为天心正道,从始到终,终而复始,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时刻刻在运动,不辞劳苦,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变化出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自然界的万物生养之道。天道是各星在自己的道上运行不变的道理,万物的生态,它的功劳是最大的,所以叫作天德。(德)者就是功也,首先要对别人有功有恩,使别人对他心理敬佩者,此为之德也。
易曰:天道乾,奇也,天行健,阳也、君子以自强不息,阳主动、其动不息,非健不能生也。奇者,阳之数,天者阳之体,纯阳之性,所以万物非阳不生也。(象)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也,乾有四德,元、亨、利、贞。
(元)者:大也,始也,即在人之仁也。仁义礼智皆善也。但仁则是善之开始。义礼智皆所出也,故为善之长。(亨)者:自理之,显著亨通而言。即在人之礼也。乃加美之会聚。(利)者有二种意义,以人心言之。义为天理。利为人欲,以天理言之,义者利之理,和者义之宜。故利即吾性之义。义安处即是利也。(贞)有三种意义,智、正、固也,智者智之意也。惟知事亲从兄。正之意也,弗去固之意,贞即吾性之智。名虽有四,其实一理,皆天下至公。而无一毫之私也。此四句说天德之自然之道。
(二)地道(坤)属阴,柔,顺也,地是大地,山川江河海洋等,能厚载万物,养育之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坤厚载物,以德言之,非以形言。德者载物厚德。地者无物不有以蕴蓄而言。其静也,
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元者四德之元,非乾有元。而坤复也一元。乾以施生之。坤则受养之。阴阳交接之间。一气而已,始者气之始。生者形之始。万物之形,皆生与地。自然界非地不能生养也,天所施之气生矣。故曰乃顺承天。
地、西北高,东南低。顺流而下。地之势。本坤道之顺也。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但天地间持重载物,其德无有厚于地者。厚德载物者。以深厚之德。如果人能其推广,就能各得其愿,而从人各得其愿。法象莫大于天地,三纲莫重于夫妻、君臣也,天统乎地。夫统乎妻,君统呼臣故地道、妻道、臣道、皆不敢先自作主也。皆如地之无成。惟代天之终耳。盖天能始物,不能终物。地继其后而终之。则地之所以有终者,终天之所未终也。故曰天生地成之说。
(三)人道者。在天地之中,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端,是以禀天地之气而生,为万物之主配二义以为三才之道也。人生于世,以大道而行,天下为公,选贤能才,讲信修和,故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孤独废疾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进,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也,是为大道。这是道家最高的理想世界。其次是小康世界也。
今天让我们紧密团结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广泛开展和谐社会的活动。积极营造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树立构建和谐社会的光辉典范,我们道教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以道德为本,发扬道教的文化,与道教和谐社会的道德观,以仁道主义行道,奉道,用道,发扬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德优良传统。
(庄子)曰:夫道者有情在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生于天地之先,而不为久。长于上古之上,而不为老。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也!
人之道德,以仁、义、礼、忠、孝、信三纲五常。建立宗教道德体系的依据。以伦理纲常作为区分善恶的准则,以养德积善为修道之首务。所谓“善”即仁、义、信、诚、慈等道德观念。(老子)曰:道用时,君臣子孝,家家慈善,要当以和顺仁信为本。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贤勇知,以功为已,以著其义,以考其信,提倡人类的普爱与和谐。在世俗建立一个极大公平的太平社会。其理想的治世纲领是:奉天地,顺五行,调阴阳,尚道德,拥戴行善政的明德之君,治国以民为本,服人以道而行,省刑爱人,选贤任能,使万物生,各得其所,能使六极八方远近欢喜。天地得以无病而喜,帝王得以自安而喜,贤者得以自达而喜,奴婢得其主,不为非而喜,四时五行得顺行,民谨不犯之而喜,万物各得其处所,不见害而喜,鬼神见德,君可积善,亦复悦喜。若喜此众多,此乃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无灾异,无病疫,无战争,人人向善,人无怨恨,万物各得其所,就能做到社会和谐小康的水平。
人之本性有三分,学教有七分,近善学善则性善也,近恶习恶则性恶也,孟子以为性,是人生下就有的“仁、义、礼、智”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恭敬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仁义礼智,四端也,认为人固有道德之根,既然有此善根,积善累德,为之善人,为君子,为圣贤之人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者,故争夺生也,有好声色者,故淫乱生也,而礼义之理亡也。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犯乱理者,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人的一切善行皆是生后学习而来的。非良知良能,善,皆来自学习教化的问题。
人心性之说
人的心之官,则思也,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心与性的关系,性在心中,(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也,知天矣,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也,道教心性之说,亦肯定人性天赋,所信奉的《黄帝阴符经》说: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道教在修持理论方面有所谓“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心,即扩充心中的善根,积善累德,不过道教的心性之说,更同其神学紧密结合的。如《太平经》中说:人之心属于天,并与天通,真人但安坐,深幽室闲处,念心思神,神悉自来到,故求道德之人,皆由至诚,乃天地应之,神灵乃告之也。
(卷九十六)又说:专心善意乃与神交结也。意思是只要正心诚意,修性养德,便能发挥固有的善性,悟性而知天命。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也。上者,行善之人。中者,可上可下也。下者,刁恶之人。所以为性者有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性之于情,视其品,情之品有上中下三也,所以为情者七,喜、怒、哀、惧、爱、恶、欲。上者之于七也,动而处中。中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于中者也。下者之于七也,亡于甚也,直情而行之。情之于性,视其品。道教在规戒中便强调,人性有上中下三品,(云笈七签)卷三十八说,秘要之阶,不过慈善,慈善之法,不违科戒。戒有多种,人亦多品。上品之人,身先无犯,亦无所持。中品之人,心有上下,观境即变,以戒自制,不令放逸,如此之人,或受十戒五戒,以自防护。下品之人,恶心万般,难可禁制。下品之中,复有二品,上品者身欲奉戒,或受一百九十九戒,或受观身三百大戒,或受千二百威仪之戒,以自防保。下品者身同禽兽,虽有人形而无人心,纵受其戒,终无所益,全真道以识心见性,为主要教义。《重阳立教十五论》便强调“定心”(炼性)修炼性命,以求积功累行,超离三界。(马丹阳论修真)中说:性定则情忘,形虚则气运,心死则神活,阳盛则阴衰,清静者,清其心源,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干挠,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俗不侵,精全而腹实,不驰则性定,形不劳则精全,神不扰则丹结。然后灭情于虚。宁神于极,可谓不出户而妙道得矣。总之,修道要识心见性也。炼性修心,才可以保其全真道也。